【编者按】铁牛配资
白云区松洲街专业市场发达,不仅是广州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最重要的流通基地,更集聚了全国市场规模和交易量最大的专业摩配市场。
辖内增槎路食材商圈是“广州食材之都”的核心承载区,覆盖东旺食品批发市场、江南果菜批发市场、金达咖啡饮品城、槎头蛋品批发市场等多个专业市场,形成了种类丰富、功能互补的食材流通产业集群。在罗冲围片区改造的浪潮下,松洲街下足城市更新“留”字功夫,精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3个月完成三大摩配城就地转型,将超1400户摩配商户腾挪至新白云摩配国际产业园和西岸云汇摩配产业园。
在专业市场谋求转型升级的同时,商户们也走到了交接班的历史转折期。越来越多的“创二代”接过接力棒,走上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舞台。人的更替,往往会成为产业迭代升级的历史契机。近日,记者深入专业市场开展调研,记录下“创二代”们“二次创业”的心路历程。即日起,南方日报、南方+将推出《专业市场“创二代”接班记》系列报道,敬请垂注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国和消费国,产销均位居世界第一。数据显示,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约为28千克/年,其中,约有63%作为家庭烹饪用油和餐饮业用油被直接消耗。
“棕榈油和大豆油,在我们华南地区基本上是用量最大的。”陈荣亨谈起食用油时头头是道。1995年入行的他,已在行业中浮沉了三十年。凭借一把“良心秤”,如今他的广州沙金商贸有限公司是中储粮在广州地区的独家代理,同时也是中储粮在松洲街东旺食品批发市场的一级代理商。
从16岁跟着父亲学辨油品,到自己独立开档口,再到带领公司成为中储粮连续7年优秀经销商,“油二代”陈荣亨扎根松洲街26年,不仅接过了父辈的“良心秤”,更以“创二代”的创新智慧,在油脂行业的迭代浪潮中,为松洲街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。
传承:接过“良心秤”的接力棒
陈荣亨与油脂的缘分,始于16岁。1995年,刚初中毕业的他来到广州,跟随父亲踏入这一行。“那时候刚出来社会,地方不熟,找工作也不容易,自然而然就跟着父亲做起了油脂生意。”
父亲在同德围经营散装油批发,陈荣亨就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。“哪里需要人就去哪里”,卖油、搬货、送货,他什么事都做。“25公斤一桶的油,客户带罐子来,我们就一斤两斤地零卖。”他形容那是“用良心称油”的年代——没有品牌,没有包装,全靠信誉立足。也是在那段时期,他通过看、闻、尝,学会了辨别不同油品的成色、气味与口感。
一次失误让他对“认真”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。早年给客户装货时,他误将单价更高的豆油按棕榈油计价,一桶油就亏了50元。“当时豆油比棕榈油贵1块钱一斤,要是我仔细检查两桶油的颜色差异,就不会出这种错。”他回忆道。父亲那句“油品如人品”的叮嘱,从此深深印在他的心里。
1999年,看中107国道(现广清高速)的物流优势,陈荣亨在父亲支持下,来到东旺市场开设了自己的档口。“父亲说‘我能帮你开头,但路得你自己走’,还叮嘱我‘别贪快,一步一个脚印,做一单生意,交一个朋友’。”带着父亲的鼓励与担忧,陈荣亨开启了创业路,却首遇“拦路虎”:他引进的几十吨油罐,因市场担心消防问题被搁置半个月。“那时候市场里都是190公斤的铁桶,没人见过像加油站油罐车那样的大油罐。”陈荣亨没有放弃,反复联系消防部门检测,最终证明食用油罐的安全性,才让油罐顺利入驻。
创业初期,新档口门庭冷落,陈荣亨便带着员工在市场门口派发传单,专找拎着空油罐的客户。“看到有人提着油罐,就上前介绍‘我们是新开的档口,油质好,价格还实惠’。”靠着这份主动与诚信,他慢慢积累了第一批客户。
靠着“油真、话真、人真”的规矩,陈荣亨的档口慢慢有了回头客。“最早的客户现在还跟我合作,时至今天又是朋友又是客户。”他笑着说。父亲当年“做一单生意,交一个朋友”的叮嘱,至今仍是沙金商贸的经营准则。2000年前后铁牛配资,看到儿子的档口站稳脚跟,陈父正式退居幕后,把“良心秤”的接力棒彻底交到了他手上。
破局:率先转型品牌代理
“2008年前后,散油市场乱象丛生,以次充好、短斤缺两的情况越来越多,我们坚守品质,生意反而遇到了危机。”陈荣亨敏锐地意识到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“有得吃”会向“吃得好”转变,散装油的路只会越走越窄,品牌化、标准化才是未来趋势。
彼时,不少油厂来市场找商户代理品牌包装油,却鲜有人响应——品牌代理利润薄、要求高,还要承担库存风险。但陈荣亨却看到了机遇:“与其在散油市场内卷,不如抢占品牌先机。”他果断放弃自建品牌的想法,率先转型品牌代理,成为中储粮油脂工业东莞有限公司的经销商,代理“鼎皇”“金鼎”等品牌,服务覆盖广州、佛山、东莞三地,如今已连续7年获得“优秀经销商”称号。
“父亲那代做买卖靠经验和直觉,现在我们要靠数据和策略。”陈荣亨的转型,不止于业务模式,更在于风险管控。2005年起,他开始关注大宗商品期货,用“套保”手段对冲价格波动风险——“以前油价涨落全凭运气,现在如果预判行情下跌,我们可以在期货市场提前卖出,就算现货亏了,期货上也能补回来。”
如今的沙金商贸,已从当年的夫妻档,发展成拥有20名员工、涵盖销售、运输配送、售后服务、财务四大专业团队的企业,年流水超过3000万元,服务对象包括长隆集团、华南多所高校食堂、连锁餐饮品牌等。
即便如此,油脂行业的“薄利”仍超出很多人想象。“160块钱一桶的油,毛利只有1块多,利润率大概0.7%。”陈荣亨坦言,“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量大利小,只能通过走量和快速周转运营下去。”为了控制成本和提高员工积极性,陈荣亨将物流环节从公司剥离,转而采用合伙人制度—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这个决策在面对公司最大的客户长隆集团时体现出了优势,“给长隆送货时,每次配送都要争取满分评分,以确保次年投标资格。”陈荣亨说,“旺季的时候,我们一个月要送3000桶过去,所以物流一定要高效专业。”
尽管压力巨大,陈荣亨始终坚守着父辈的“诚信基因”。“行情涨了,我们第一时间通知客户备货;跌了,也立刻降价。不要想着割韭菜,要让客户用上性价比最高的油。”这种“客户同步”的理念,让他在激烈竞争中攒下口碑,许多老客户合作超过二十年。
展望:融入“食材之都”新蓝图
在松洲街生活工作近三十年,陈荣亨见证了增槎路食材商圈从零散批发市场,成长为“广州食材之都”核心承载区的全过程——这里毗邻广清高速,物流便利;同时聚集了粮油、蔬菜、水果、副食品等头部商户,形成“一站式采购”的产业集群——“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优势”。
对于白云区松洲街打造“广州食材之都”的规划,他充满期待。“传统专业市场不能只做‘交易场’,更要做‘价值场’”,他建议政府在政策扶持、基础设施和品牌推广上继续发力,尤其要推动市场的数字化升级。
面对电商冲击、新零售渠道崛起,陈荣亨并不焦虑。“这是未来趋势,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”,他表示沙金商贸也会适应变化,让客户从更多渠道认识他们,未来还会引进更多健康、小众油种,比如山茶油、亚麻籽油等,满足消费者对成分和溯源日益增长的需求。
从业近三十年,陈荣亨身边不少同行都已退出转行,但他依然坚守。“有人说我们这一行赚的是辛苦钱,但我觉得,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,就够了。”在他看来,食用油行业永远不能变的是对品质的坚守、对客户的诚信、对行业的敬畏。
傍晚时分,东旺市场的喧嚣渐歇。陈荣亨站在自己的档口前,看着“金鼎”“俏厨”等品牌标识在夕阳下反光。从三元里桥底的散油档口,到东旺市场的品牌代理;从跟着父亲学辨油,到带领团队谋转型,这位“油二代”用近三十年的坚守证明:传统商贸的生命力,在于将“诚信为本”的老规矩与“创新求变”的新思维结合。
“我们会积极融入‘食材之都’这一新蓝图,争取成为其中一张可信赖的油脂名片。”陈荣亨的故事,是松洲街“创二代”商户的缩影——他们接过的不仅是父辈的家业,更是千年商都的商业基因;他们推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升级,更是整个专业市场的迭代。在“广州食材之都”的蓝图里,这样的传承与创新,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撰文:李嘉益
海报:招凤仪
拍摄/剪辑:实习生 徐靖超
部分视频素材来自吴克振
调研团队:谭超 李嘉益 曹睿 徐靖超铁牛配资
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